姬松茸(岩出101株)匠
![]() |
|
经销商 : 株式会社シエン
※包装若有更改,恕不另行通知。
有關産品信息・服用方法及其他問題,可通過Email或電話跟我們聯系。 ■歡迎添加本店微信(Wechat) 手機號090-3160-1759 微信名 ably9 ■E-mail: info@ably.co.jp (Receive 24 hours a day) ■電話: 81-798-65-1502 (09:30~16:00(日本時間),節假日除外) (※聯系時請告知姓名、電話號碼、住址。) 我們有23年的經銷保健食品、化妝用品及其他保健相關産品的業績及經驗。站在客人的立場,誠心誠意對待每一位客戶。有問題請隨時咨詢我們。 |
産品簡介
姬松茸(岩出101株)匠 | ||||||||||||||
名稱 | 含姬松茸(岩出101株)食品 | |||||||||||||
産品成分 | 姬松茸(岩出101株)提取物(子实体、菌丝体)、玉米淀粉、加工淀粉、环糊精、蔗糖酯、硬脂酸钙、二氧化硅、胶囊壳(普鲁兰) | |||||||||||||
容量 | 70g(370mg×190胶囊) | |||||||||||||
保存方法 | 避开高温多湿,阴凉处保存。 | |||||||||||||
營養成分 ※6粒(2.2g)左右 |
|
【用法】
1天6~10粒,不用嚼碎,用水等直接送服。
注意事項
◆请参照产品成份表,有食品过敏者,请不要服用。
◆一旦身体出现不适,请停止服用。
◆远离婴幼儿处保管。
◆本产品使用天然原料,颜色和味道可能稍有差异,对品质没有影响。请放心服用。
◆日常饮食生活,以饭菜为主,注意饮食均衡。
采用含丰富多样BRM(生物反应调节剂) 的食用真菌-姬松茸(岩出101株)!
「姬松茸(岩出101株)匠」精选高品质的姬松茸(岩出101株),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,全部浓缩进一粒粒的胶囊中。姬松茸(岩出101株)主要由含有丰富的、功效性很高的脂肪酸群的脂类成分和β-(1-6)D葡聚糖为首的多糖体构成。
其功效性发表在各种公共学会/学术杂志上。通过各种安全性试验,并被证明其是安全可靠的菌种。
「姬松茸(岩出101株)匠」严守GMP(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,实行严格的制造/品质管理。

◆什么是姬松茸(岩出101株) |
「姬松茸(岩出101株)匠」采用姬松茸(岩出101株)子实体的提取物及脂类成分,与菌丝体提取物相混合 、将蘑菇的精华全部浓缩进一丸丸的胶囊中。
胶囊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淀粉,易于饮用,特别适合对蘑菇味道敏感的人。
岩出101株是经过多次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、 由岩出菌学研究所研究成功的(无变异性)一个菌种。
姬松茸(岩出101株)自1980年~在各种学会和学术杂志上都有学术报告记载。
岩出亥之助博士
1899-1988(明治31-昭和63)年,出生于三重县久居市(现更名津市) 农学博士
历任东京帝国大学(今东京大学)文部教官、三重大学农学部教授,后设立岩出菌学研究所
1980(昭和55)年,因「创立蘑菇栽培技术」「为普及蘑菇类做出指导」「为农林产业振兴做出贡献」等业绩,获三重县县民功劳奖
姬松茸(岩出101株)的有效成分
以「β-(1→6)-D-葡聚糖」为首的多糖体,是各种葡萄糖相结合的化合物,是形成细胞膜的非常重要的营养素。 脂类成分属于以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为主体的必需脂肪酸、在体内不能合成、必需从食物中摄取,是非常重要的营养素。
名称 | 姬松茸(又名巴西蘑菇) |
学名 | 巴氏蘑菇(Agaricus blazei Murill) |
分类 | 伞菌目、蘑菇属 |
产地 | 主要产地为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市郊外的山区。 美国的弗罗里达半岛及南卡罗来纳州的平原也有分布。 |

◆姬松茸(岩出101株)的栽培/加工/制造工程 |
在南美巴拉圭共和国岩出菌学研究所集团的农场及巴西的合作农场,进行姬松茸(岩出101株)子实体的栽培/加工/干燥工序。
严守GMP(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,进行严格的生产制造和品质管理。
姬松茸(岩出101株)的菌丝体
姬松茸(岩出101株)的菌丝体是在ISO认证的合作工厂进行液体培养,严格管理,防止一切杂菌,并在严格的卫生管理下,对培养菌丝体进行回收。
回收后的培养菌丝体再与干燥子实体的提取物相混合。
◆姬松茸(岩出101株)之代表性安全证明 |
●2002年 干燥子实体
●2006年 子实体提取物真空冻结干燥
■双盲实验,以人为对象进行临床试验(综合医科学研究所)
●2006年 子实体/菌丝体提取物真空冻结干燥
■获得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安全证明
●2005年 子实体/菌丝体提取物颗粒
■日本食品添加剂协会将其登记为食品添加剂(至2010年)
◆姬松茸(岩出101株)获得的专利 |
1993年~2007年 日本 专利第1802776号 专利第1802777号
■艾滋病患者经口诊治剂
2000年 美国 U.S.P 6120772
2003年 EU五国(英 德 法 意 瑞士) E.P 1002541
2004年 日本 专利第3524145号